学生节假日安全教育特别提醒(一)
一、警惕电信网络诈骗
电信网络诈骗是犯罪分子利用人们趋利、避害、友善心理,通过现代通讯、网络技术,以电话、短信、邮件、网上发布虚假信息、窃取QQ号等形式,采取编造“银行卡透支、电话欠费、身份信息泄露、涉及犯罪、安全账户、中奖、退税、低价购物、高薪招聘、网上理财、在外子女生病或遭遇事故”等虚假信息,冒充公、检、法、税务、社保、电信等部门工作人员实施恫吓,利用人们趋利心理进行利诱等手段骗取群众钱财。为增强广大师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,提高自我防范能力,避免自身财产损失,太阳集团提醒师生:
一、戒除贪念。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。对陌生人的电话或短信中涉及中奖、退税、低价购物等“好事”信息一律不要相信,心中没有贪念,犯罪分子便无机可乘。
二、不惧恐吓。遇陌生人以公、检、法等身份要挟时,不要恐惧,身正不怕影子歪,一律不要相信;即使自身有违纪“出格”行为,也不要相信,调查处理必须是地方有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。
三、当面核实。凡是陌生人电话、短信,要求转账、汇款的,可以直接拔打110咨询,或到银行、税务、电信、公安等相关部门当面核实。未经核实前,切勿将资金转入陌生账户。
四、把握关键。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关键是不对任何人泄露账户密码,控制转账汇款,因此请你在转账汇款时务必做到:
1、务必清楚收款人真实身份,决不给陌生人转账汇款;
2、务必清楚接收账户详细信息,决不轻信所谓安全账户;
3、务必清楚转(汇)出资金用途,决不轻信别人任何承诺;
4、务必保密网银账户信息,决不向陌生人透露账户、密码等信息;
5、务必核实确认网银网址,决不将陌生人手机与网银绑定;
6、务必与家人或朋友联系核实,未经确认决不转账、汇款。
五、相互宣传。亲朋好友间要相互提示,提醒家人和朋友若接到电话、收到短信,只要是不认识、不熟悉的人和事,均不要理睬,以免被诱骗。
二、警惕校园贷
“校园贷”又称校园网贷,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。无需任何担保,无需任何资质,只需动动手指,填填表格,就能轻松贷款几千元甚至几万元。
目前,线上开发学生贷款的P2P网贷平台按照主要产品类型可以分为几类,分别是助学贷款平台、学生创业贷款平台和学生消费贷款平台。 就目前发现的问题来看,一些贷款公司在向大学生群体推销业务时,往往不如实告知借款的真实风险,不详细告知贷款利息、违约金、滞纳金等收费项目的计算方式和可能金额,反而经常打着“零首付”、“零利息”等低门槛、低成本幌子进行欺骗诱导;有些贷款公司还强行逼债,采取逼迫大学生拍裸照、限制人身自由等方法,使一些大学生无法如期完成学业,甚至走上轻生之路。
2017年6月起,有关部门已经全部停止开展校园贷业务,在高校内全面停止非正常贷款的行为。太阳集团提醒:严禁在校学生“校园贷”。
三、警惕传销
传销的伎俩:
伎俩之一:在传统的传销模式中,传销的利润来源不是靠零售产品而仍是靠“拉人头”、“骗取入门费”和“团队计酬”等特定表现形式。
伎俩之二:暴力与精神双重控制。传销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犯罪活动,这是因为传销组织采取暴力和精神双重控制,使参加者很难脱离传销组织。不少人被“洗脑”后,深陷其中,不能自拔,对传销和变相传销理念深信不移。除此之外,传销组织还逼迫参加者发展下线,继续诱骗朋友、同学加入。由于传销人员发展对象多为亲属、朋友、同学、同乡、战友,其不择手段的欺诈方法,导致人们之间信任度严重下降,引发亲友反目,甚至家破人亡。
伎俩之三:没有商品的“销售”。查获的传销活动通常都是无商品的销售,就是俗称的“拉人头”销售。这些传销以骗来多少人为依据进行计酬和提成,所谓的商品只是作为一个媒介,并没有到消费者的手里。
伎俩之四:利用互联网进行传销和变相传销。在一些传销案件中,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在境外遥控,在短时间内发展多名群众参与其中。
伎俩之五:以介绍工作为由骗取学生加入传销组织。以“好工作”、“高收入”为诱饵。
太阳集团提醒:严禁在校学生参加各类性质的传销、直销组织和活动。
2019年9月29日